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于北京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要旗帜鲜明地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我们的文化自觉。作为基础教育的艺术教师,我们将守望传承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精神,浸润幼小的心田。为了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神,持续推进我校卓雅文化建设,进一步涵养学校美育特色,培养师生乡土情感、家国情怀,陶冶师生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2023年6月17日,KY.COM张玉荣项目组、文家富名师工作室共18位成员走进阿坝州南坪县藏族地区,进行了数天的访问研讨学习活动。
一、赏多彩民族文化,品深厚民俗风情。
6月17日上午,在县政协文史民宗委主任徐云峰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首先观看了一台具有多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整台表演融合了音乐剧、服饰秀、器乐演奏、舞蹈等艺术门类。其中,独具白马藏族风情的“绉舞”和以琵琶弹唱为原型的“南坪谣”将国家非遗传统文化搬上了舞台,龙头琴弹唱则展现出藏族人民牧歌般的诗意,一曲曲原生态的唱腔、一支支婀娜的舞姿,一套套绚丽的服饰,无一不展现着多民族艺术的绚烂之美!
二、探民间非遗文化,寻原汁藏族艺术。
6月17日下午,我们满怀期待参观了九寨沟县博物馆,徐主任讲述了博物馆里陈列的历史文物、非遗特色文化——白马文化、安多文化、川西藏族山歌、南坪曲子,让大家了解到了南坪非遗文化特色人文内涵。
接着,我们来到九寨民间艺人李爱玲——白马藏族绣娘布娅德藏绣工作坊,白马藏绣是流传在九寨沟县区域白马藏族间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李爱玲凭借着娴熟的技术、精细的做工,汲取藏服制作之精华,以扭针绣、牵针绣、压针绣、参针绣等针法相结合,在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中,白马藏族的刺绣图案不仅有写实的花卉鸟兽,也有抽象的文字符号,绣出的图案不仅有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和情景表现张力,还有着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韵味。
“六月间芍药赛哟牡丹,七月里谷米造哟成酒……”在南坪镇西山路巷道里,悠扬的南坪曲子伴随阵阵琵琶弹奏音从一处院子里传来,这是南坪琵琶省级非遗传承人——刘玉平老师正拿着新做的琵琶试音,刘大爷向大家介绍了南坪琵琶选材制作并激情弹唱了南坪曲子《采花》。九寨沟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徐云峰主任向我们介绍:南坪曲子独具特色的魅力,把九寨沟县厚重的民族文化、清纯的乡土气息、绚丽缤纷的民俗风情、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生动地记载并传达出来。九寨沟的老百姓常说,歌一唱,心情好,饭一吃,身体好。唱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人们在农闲或秋收后,一村一寨的村民便相约而聚,弹动三弦土琵琶,敲击碟盘、铁片和四页瓦,放声吟唱,打台赛歌,形成一种长期保留至今的习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南坪曲子琵琶弹唱从此一代一代地承继并保留下来。南坪曲子琵琶弹唱的产生和传承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工作室老师们随着刘玉平的弹奏,唱起了“采花”,悠扬而灵动的歌声婉转于天空。工作室老师们不禁感叹到每一首南坪曲子,每一把琵琶,都承载着当地人民质朴和善的生活与灵魂,承载着工匠们千锤百炼的汗水与真心,更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绚丽与生命。随后,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参观了琵琶工坊,九寨沟琵琶工坊的两副对联让我们对非遗琵琶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大门楹联:横批:琵琶工坊。上联:山歌宫调花曲子,南坪人一开腔就是千年历史;下联:琵琶三弦四页瓦,把式些两舞弄便有万种风情。整联对仗工整。山歌、宫调、花曲子是九寨沟民歌三大类别;琵琶、三弦、四页瓦又是九寨沟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全联囊括了南坪民歌词曲和伴奏的基本元素。一开腔,两舞弄,都是九寨沟土话,就是演唱和弹奏的意思,“把式”是对艺人的尊称。短短三十八个字,把九寨民歌的内容和数千年文化底蕴展示无遗,更凸显九寨沟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琵琶工坊主楼,一幅大大的金丝楠木横匾映入眼帘,遒劲的四个大字“匠心传艺”,字字工整、苍劲有力。上联:制琴必须匠心,精雕细琢,具三弦九品,方得五音成天籁;下联:修身当有情怀,慎思笃行,秉五伦八德,不负四圣立绝学。上联介绍九寨沟古老制琴技艺,九寨沟琵琶全手工制作,匠心独运,精雕细琢。三弦九品是琵琶非遗传人刘玉平大师制作的琵琶独特制式,五音是指中国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一把琵琶,只有精雕细琢,才有精准的发声,才会演奏出天籁一样的音乐。下联从制琴提升到做人,做人和制琴一样,需要有情怀,时时反省,遵循先贤的教导,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不辜负儒家圣贤创立的灿烂文化。整个对联对仗工整,大气磅礴,字里行间不体现出九寨沟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民族精神品格。
三、研思聚力促发展,笃行筑梦共成长。
6月18日上午,伴着凉爽和煦的微风,我们走进了九寨沟县第四小学,首先,李继平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四小的艺术特色,李继平校长从环境特色、活动学习、课程建设等方面详细讲述了四小的校园文化底蕴。
接着,温江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文家富为大家介绍了我校的历史与卓雅文化,文校长强调文化传播需要立足于国际视野,以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作为研究载体,促进多民族文化的包容与传承,践行和落实习总书记提倡的文化自信,最终形成文化大同。期待在九寨沟四小与区实验校的协同交流下,促进两校教育的内涵发展,让两校的友谊之花绽然开放。
然后,九寨沟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小林希望我们以此次调研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美好的祝愿中,四小学生为我们带来了民族歌曲表演,优美的弦子舞姿,动听的歌声,南坪琵琶弹唱《敬财神》,体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深深地感染着大家。
随后,张玉荣名师围绕“传承民族文化,厚植自信根基”为主题,以我校羌族特色艺术校本课程建设为例作经验分享,大家纷纷点赞。
最后,文家富校长代表温江区实验学校和九寨沟县第四小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两校将继续深耕校园文化,厚植乡土情怀,弘扬民俗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追民间传统工艺,悟匠人匠心精神。
6月18日下午,太阳高照,工作室成员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个学习地点一九寨沟残疾人康复中心。成员们参观了残疾人面塑、盘扣、刺绣、手工针钩等艺术制作坊。他们的作品做工精细,造型独特,很多作品都供不应求。这里的残疾人在艺术的氛围中熏陶滋养,个个心灵手巧,身心愉悦。长期以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一边建造着自己的物质家园,一边构筑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被这里幸福祥和的景象包裹着。紧接着,我们访问了?舞面具传承人杨大师。杨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绉舞面具的特色,由于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渴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白马人奉自然万物为神灵,将自然界的花草绘制于面具上,其中面具中的白色代表大地,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自然。正是由于白马人虔诚的信仰,才使得?舞面具传承千年仍保持着古朴的风范。本次探访、采风、交流学习学习活动,大家收获颇多,温江区实验学校张玉荣项目组、文家富工作室提出下一步目标和方向:1.契合时代,弘扬精神;2.藏羌艺术,联合研究;3.小组统筹,双向奔赴;4.甑选资源,课题思维;5.融入研究,有益补充;6.收集整理,理论提升;7.聚焦特色,多措并举。我们将会继续带着虔诚的初心,将各项研讨成果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通过前期的项目学习,音乐组与美术组老师纷纷对采风素材进行了整理归类,每位老师将聚焦非遗资源,通过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团活动以及比赛让学生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滋养,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KY.COM张玉荣项目组、文家富名师工作室成员访问研讨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