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花香满校园。在这温暖的四月,温江区实验学校2023年4月“展-观-议-评-学”教学常规展评活动在学校未来教室举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文家富等行政领导及全体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学期开始,在区域大单元学历案理念引领下,学校各教研组也尝试将大单元理念融入作业设计中,创新作业类型,力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不断追求作业的育人价值。各教研组群策群力、大胆创新,作业展评亮点多多。
一、作业设计更新理念
1.创新类型 拓宽途径
在本次展评活动中,除常规的书面作业外,我们看到许多教研组基于“新课标、新课程”理念开始尝试研究设计综合实践类等不同类型作业,不断挖掘作业的育人价值。比如:一年级数学组的动手实践类作业,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知识制作剪贴画。六年级数学组设计的大单元整合作业,学习《圆柱圆锥》单元后,要求学生绘制了思维导图。又如美术组的作业,创新运用丰富的材料,在日常课堂中用卡宣绘画、卡纸绘画和小手工制作,作业精美。科学学科要求学生们动手制作了小水轮,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水流的特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2.链接生活 实践运用
新课标、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因此,老师们在作业设计中恰当渗入生活化的元素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年级数学,在学习完“分类整理”以后,把分类整理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打卡整理自己的房间,就培养了孩子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科学学科设计的实践性作业:到户外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测量太阳的高度角、观察树叶和花的结构,这些就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其实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劳动学科,让孩子们每周在学校内学习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周末回家就“学以致用”,真正地动手实操,家长们对此反响特别好,评价很高。
3.学科融合 多元发展
“新课标”特别提到: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本次的展评中,我们就欣喜地看到了不少跨学科融合的作业设计。
美术作品呈现的不仅仅是绘画,还有用文字描述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将美术和语文进行了完美结合。音乐学科中的作业结合古诗词,体现音乐与语文的学科融合;学生根据教学需求,记录乐器音色特点,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六年级语文组设计的特色作业,制作红色诗词小诗集,配以精美的图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学习了红色诗词,感受了深厚的革命情怀和中国共产党激昂壮阔的百年历程,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展示出学科融合的魅力。
4.关注学段 重点突破
本次展评,低段老师更加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如书写习惯、审题习惯等;高段则注重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整合。英语学科将三至六年级42个小单元的内容整合为为7个主题大单元,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关联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和发展了核心素养。
同为语文写话,一年级的绘画日记是写“话”加上画“画”,高段语文更侧重知识的综合,非常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
5、分层设计 进阶提升
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层级,设计了多个梯度,难易有别的作业。六年级数学、英语等学科,不但设计了基础类作业,还设计了体现进阶的拓展作业,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作业批改夯实基础
作业批改及时,规范批注,做到了全批全改和精细批改。老师们都尽量做到一般作业当天批改,长时程的过程性作业在学习周期内批改。老师们大都建立了作业批改台账,记录都比较的详细。通过作业台账,全面了解和追踪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的过手掌握情况。
三、评价反馈促进提升
1.多维评价 家校共评
作业的评价反馈方面,由教师的单一评改,转向了多维评价,家校共评:一年级语文的设计的童谣分享,科学组科技作品展评,英语组的英语绘本展评,体育组邀请家长参与的每日锻炼评价——“体育手册”,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锻炼情况。
2. 及时反馈 互学提升
“教而不研则浅,展而不评则空。”利用周前会时间,温江区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蔡丽与老师们分享了本学期第一次展评的亮点,希望老师们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她也希望老师们能够在作业量的分层、增强作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等方面继续探索研究,争取设计出更加高质量的作业。
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课业负担、巩固学习内容、发展学习力、提高综合素养等都有明显作用,是实现提质增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突破口。教师作为学科作业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把“高质量”时刻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做好作业评价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作业常规展评,老师们互学互鉴,收获满满!
温江区实验学校2023年4月教学常规展评活动